【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年上半年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版本一】 初中音乐《春节序曲》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好日子》一段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充分进入喜庆气氛之中。 从而导出课题:节日欢歌——音乐欣赏《春节序曲》。 (二)初步感知 1.欣赏全曲,设问:请同学们感受音乐展现的是怎样的场面,可以想象描述一下吗? (播放《春节序曲》视频)。 2.简单介绍《春节序曲》。 (三)探究学习 1.再次欣赏乐曲,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听全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个部分) 2.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分析三个主题。 (1)引子: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等如何表现的?哼唱引子部分主旋律。 (2)第一部分:(共2个主题)请学生比较两个主题有什么区别?提问学生,在这段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一下这场面吗? 第一主题锣鼓喧天的感受,提问学生,你能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一下过节的喜庆气氛吗?哼唱主旋律。 第二主题出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自己舞蹈,感受一下。哼唱主旋律。 (3)第二部分:在旋律设计上出现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提示:节奏、速度、节拍、情绪等要素加以理解),学生唱一唱旋律。 请同学们用秧歌的基本舞步感受第二部分音乐的美。请几个女生带领舞蹈。(老师提供扇子等道具) (4)第三部分: a.请学生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到是第一部分的缩短再现。整首乐曲的结构是:引子A+B+A,(学生初步认识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认识音乐家——简单介绍李焕之。(课件展示) 4.完整的欣赏一遍,拿出绸带和扇子,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感受音乐带来的节日喜庆,并区别出不同的主题表现。 5.为乐曲的情绪搭配适当的颜色。 (四)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活动: (1)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 (2)三个小组的拓展活动:乐器组、歌唱组、舞蹈组。 (3)教师指挥,三个小组合在一起进行展示。 (4)小组之间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点评。 (四)小结作业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音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吧!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课堂上,欣赏课应该听几遍? 【参考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让学生听一支曲目可以连续地播放二、三遍,也可间隔地播放。有时,随着讲解需要,更可选择其一片断播放,通过多听,让学生从实际聆听中得到美的感受,以及自然而然地培育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其实就是乐感。乐感是最重要的,音准节奏,就是借此来潜移默化地获得,它比唱歌,讲乐理有兴趣得多,收效也更大。 2.解释一下什么是同头换尾? 【参考答案】 同头换尾是乐句前半段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变化,这种创作技法称为同头换尾。 一、考题回顾【版本二】 初中音乐《达姆,达姆》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乐器的种类和民族。 (教师出示非洲鼓、姆比拉等乐器图)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并过渡:图片上的乐器分别是非洲鼓及非洲民间乐器姆比拉,是非洲代表乐器;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件乐器,探索非洲音乐的魅力。 (二)感知歌曲 1.初次聆听音乐,教师完整播放音乐,请学生说一说对于歌曲的“乐之初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歌曲给你的第一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非常富有节奏感,给人一种自由、热情、愉悦的感觉。 2.再次聆听音乐,教师请学生边听边打基本拍,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并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特色。 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课下搜集的关于非洲音乐的资料。学生自由分享。 教师总结:非洲音乐大多以鼓乐为主,节奏感十足,跟当地的气候一样,其音乐往往以欢快、热情的风格为主,传达着非洲人的热情与豪爽。 (三)深入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常规发声练习。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旋律。 提出问题:谁能说一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第二部分给人一种热情、激动的感觉。 3.教师播放音频,学生完整跟唱旋律。 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下音乐? 学生自由回答及展示。 教师总结并评价:歌曲中附点及切分节奏型一直贯穿始终,大家分别用打击节奏,拍手的方式展现自己听到的音乐及旋律,音乐感觉很棒。 4.教师跟学生共同练习节奏型,并加入旋律演唱。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型,并请学生左右打击基本拍,右手打击出示节奏型,给予学生5-8分钟的练习时间,之后带入旋律,边打边唱 5.教师请学生代表朗诵歌词,感受歌曲的情感 提问学生:歌词描述的是什么?分析出歌曲什么样的音乐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对非洲沙漠、河流、植物以及人们的描绘,赞美自己的家乡,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教师请学生以词带谱,演唱歌曲,给予学生10分钟的时间以词带谱进行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7.边打节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升 1.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 2.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组织自评及他评。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知识,总结非洲音乐中及节奏感较强等特点,也给予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自然的美好希望,呼吁大家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作业:请学生搜集关于“非洲音乐”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你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所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就成为了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工作。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培养。能够在上课的初始,就提高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注意,是上一节好课的重点。 其次,手段的多样化。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入手,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提起对知识点的注意。 第三,影响与激励。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和引导,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行动力来激励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最终,总结以上的几点方式方法,我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同时还有学生的学,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非洲音乐的不同韵味,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非洲音乐的魅力,感受非洲音乐风格。 知识与技能:了解非洲音乐的不同风格,能够正确配合音乐打击出相应的节奏型,并能够说出歌曲表达的音乐情感,且能演唱歌曲旋律。 一、考题回顾【版本三】 初中音乐《神圣的战争》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在上课之前播放《游击队歌》,并提出问题:有谁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写的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贺绿汀,表达了对日军的愤恨和蔑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还听过哪些抗日歌曲呢?(《保卫黄河》《地道战》)教师总结:这些歌曲都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信心。 3.顺势导入新课《神圣的战争》。(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歌曲《神圣的战争》) (二)感知歌曲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情绪是感情庄严的,速度是稍快的中板) 2.复听歌曲并设问:“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法西斯的愤恨和战争的艰辛,并人民对战争胜利的期待和信心) (三)分段赏析 1.再次完整聆听,感受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师生总结并介绍作品。(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坚忍不拔的态度。这是一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卫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准确的体现了人民万众一心抗敌的精神。) 2.欣赏歌曲,感受旋律特点,看看出现了那些节奏型?(弱起、八分休止、附点等)师生共同总结:这样的节奏型更像哒哒的枪声、冲锋的步伐,豪迈激昂。 3.学唱主旋律,老师范唱,学生等跟唱,在唱的过程中感受节奏型的特点。(音乐的停顿、跳跃给人一种沉重步伐的感觉) 4.带着对战争的敬仰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 (四)巩固提升 1.讲述歌曲的历史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大举入侵苏联。莫斯科一处火车站,成千上万的战士准备开赴前线。亚历山大罗夫苏军红旗歌舞团为战士们演出。当《神圣的战争》响起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表情严峻、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这首歌曲被连唱了五遍。一位军官在回忆录中写道:“每逢艰难的处境,只要想起《神圣的战争》,就会增添新的力量。 2.请各组分别表演其他抗战歌曲,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神圣的战争》,知道了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生在一个伟大和平的年代,我们要感恩这个年代,因为他是无数的革命先驱用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进行曲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乐曲的形式上,中外进行曲均采用二部或三部曲式,其中少数作品(器乐曲居多)采用回旋曲式。 在表演形式上,一开始声乐演唱多于器乐演奏,后来根据进行曲实用功能的需要逐渐由乐队代替了演唱,适应了各种场合上的演奏,提高了它们的实用价值,扩大了乐曲本身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形式上,声乐曲仍然多于器乐曲,但就器乐曲而论,外国多于中国。 在乐曲所使用的文字标题形式上,中外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数作品有“进行曲”字样,如《义勇军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而少部分作品没有这个字样,如《歌唱祖国》《马赛曲》等。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三维目标?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勇敢、紧张、爱国的苏联战士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升学生欣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感知附点音符以及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并体会作者表达的音乐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欣赏歌曲的兴趣,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影片方式导入,可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背景,对歌曲有开门见山的感觉。 第二,运用自主聆听,提问结合找到歌曲中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提升他们对歌曲的认识程度。 第三,通过分析旋律,提出节奏型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可以做到对今后的作品分析举一反三。 第四,欣赏也离不开唱歌,最后让学生演唱歌曲,巩固情感体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了保障。
教师资格证考试作为教师行业的准入性考试,也是应聘教师岗位的必须标准和敲门砖,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试讲一直都是考试中所占时间和比重最大的环节,那么如何把试讲做好呢?快和我一起来看看2022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试讲环节典型案例分析吧!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柔美”等词语。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2.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同学在听歌曲的时候,脑海中有浮现什么画面吗?(感受到辽阔的大草原),今天呢,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一起欣赏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明确:柔美、渲染、勾勒。强调书写。
2.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草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明确:美。
提问:感受到草原哪里美呢?
明确:风景美,人情美。
(三)深入研读
(1)感受草原风光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文中优美语句。
(2)欣赏优美的句子,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你为什么觉得美?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明确:
(第1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草原上的美景,一片绿色,也有羊群在绿毯上悠闲、舒服地散步。
(第2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明确:将草原上的背景比作是中国画,可以想象它多么美啊!
(第3组)“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明确:这里作者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草原人们盛装迎接客人。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3)体会作者情感。
明确:蒙汉一家亲。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读一读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是啊,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草原的风光美,还让我们体会到了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的收获颇丰哪!”
作业:
1.将文中的优美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其实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要求没那么严格,大家试讲的时候只要表达流畅,能多注意跟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出“设计”来,别自己一个人在那讲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回答,让学生讨论,多使用些直观教具,让课堂更生动,更丰富,就没问题了。至于你讲的深度够不够,其实很多时候没那么重要。
所以大家在考前尽量多看看教案,自己多练习一下,基本就没问题了。
试讲想要顺利通过,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晰很重要,所以自己一定要提前多练。从内容上来说,一定要有导入,知识讲解,小结和巩固练习,环节一定要完整。虽然你讲的只是一部分知识,不是完整的一节课,但还是要按照一节课的环节来设计。要多跟学生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讨论,设计合适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些小实验,小活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那讲知识点。
除了试讲之外,最后一个环节是答辩。答辩的话,其实是一个补救的环节,如果你试讲不理想,在这个环节评委会给你机会,问你问题,看看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所以如果试讲不理想,答辩环节可以找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