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200000*20%=4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40000-0=40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40000-0=40000元2005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2000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100000*20%=2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20000-200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0元2006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1500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150000*20%=3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30000-15000=15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15000-0=15000元仅供参考!
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
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扩展资料:
会计政策的影响:
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
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国家的会计法规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宏观的会计政策不可能具体地规范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
在会计实务中,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也存在规模、数量和环境上的差异,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要求揭示信息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处理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政策变更
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定,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如,2007年新《企业所得税法》使我国境内企业的所得税核算方法从应付税款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为了更好的反映会计信息,企业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如,某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计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从2002年开始,全球500强企业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爆出丑闻,安然的破产,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巨亏,世界通信公司的造假,还有施乐、环球电讯等等不一而足,无不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全球股市全面进入低谷。由此人们不由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大公司在短期内接连出事?中国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呢?其实,国际大公司出事,主要同会计处理有关,有的因会计政策变更,也有的确实是与审计师合谋造假。而在中国,随着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类似情形恐怕很难避免。实际上,因四项计提扩大为八项计提,上年年报总体业绩就下降了三成,这已经反映了与国际会计接轨过程中的阵痛,这个过程肯定还将延续。在我们的一些上市公司中已出现了类似美国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