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多学习几遍。注会合并财务报表学了四遍还是不会是可以多学习几遍的。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表。
借款费用: 一、资本化范围: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能够在符合资本化的条件下予以资本化。发生在其他资产(如存货、无形资产)的购建或者建造过程中的借款费用不能够予以资本化。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该固定资产既包括自己购建的。也包括委托其他单位建造的。 二、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1、确定题目要求是按年、按半年、按季还是按月计算,以天计算还是以月计算。 2、注意验证累计支出数不得超过专门借款额。 3、暂停资本化期间:分两种,一是非正常中断,一是部分项目单独投入使用。 三、计算发行债券资本化利率时: 1、资本化率=[利息-溢价(+折价)]/发行额(实际收到的款额)————第一次计算 2、资本化率=[利息-溢价(+折价)]/面值-溢价摊销的余额(+折价摊销的余额)——以后期间计算 四、资本化时,领用产品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在实际支付时开始资本化,转出的产品成本在移动时开始资本化。领用的原材料成本及转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移动时开始资本化。 补充: 1.借款费用 1)挂钩部分 (1)借款利息 (2) 折(溢)价的摊销 2)不挂钩部分(1)汇兑损益 (2)辅助费用 2.判断是前提 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 3个条件 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专门借款是关键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3.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步骤 1)挂钩部分 (1)资本化率 分子=借款利息+折价摊销-溢价摊销 分母:实际收到的借款本金 (除非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即为资本化率,直线摊销分母不考虑溢价折价摊销) (2)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 先判断累计支出是否超过借款的本金,如不超过,可不写出,直接计算;如超出,则要说明。 区分中断的性质 会计覆盖天数 上期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绝对不能简单照搬到下期,上期发生的所有支出的累计数才是本期的期初支出数。 (3)算出资本化利息金额 (4)总的利息 (5)财务费用 2)不挂钩部分 4.外币借款 1)借款利息 与支出挂钩 2)汇兑损益 不挂钩 (1)借款本金 (2)应付利息 其余的汇兑损益打入财务费用 资本化率有新的看法,分母应是实际收到的借款金额,不应考虑折价溢价的摊销。 流转税和所得税: 1、企业按照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还的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2、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以外,都应并入企业利润,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3、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以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征收企业所得税。 合并报表的作题步骤 1.投资 三部曲 1)所有者权益 2)投资收益 确定利润是关键 3)提取盈余公积 份额以内,莫要太贪 2.存货 1)三部曲 (1)期初存货包含的未实现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理论基础:假定其末不再有存货 否则贷方应该是存货 (2)本期内部销售 只管内部销售,决不多管闲事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3) 期末存货包含的未实现利润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存货 因为报表用,一定是存货,而非库存商品 2)存货跌价准备 (1) 期初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 本期期末计提跌价准备 注意与上期的连续性 千万不可搞独立 3.应收账款 1)期初坏帐准备 借:坏帐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本期期末应收帐款帐面余额,而非实际发生额 3)期末坏帐准备 注意与上期的连续性 千万不可搞独立 4.无形资产 5.固定资产 1)关注销售方的销售性质,确定收入类型 借: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2)下一期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与存货不同 理论基础:假定其末不再有存货 否则贷方应该是存货,固定资产要继续用下去,不做期末为零的假设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3) 处置 因为固定资产原价,累积折旧最终要转入营业外收入,所以要将有关这些科目进行转换 莫忘期初至处置日这一段的折旧,当然折旧要更换包装 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移作他用进项税转出问题 在使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下,企业原材料移作他用(即用于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对外捐赠、职工福利等)进项税额转出时,一定要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先换算为实际成本,然后再计算税额。 例: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当期在建工程领用原材料500000万元,成本差异率为2%,计算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是多少。 原材料实际成本=500000*(1+2%)=510000 进项税额=510000*17%=86700 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510000+86700=596700 借:在建工程 596700 贷:原材料 500000 材料成本差异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6700 上题中还有一个考点:运费的进项税转出问题。 如: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当期在建工程领用原材料500000元,其中含运费10500元,成本差异率为2%,计算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是多少。 这里的计入原材料成本的运费10500元已经扣除了增值税进项税额,要将其先换算成原运费成本。 原实际支付的运费=10500/(1-7%)=11290 增值税进项税额=11290*7%=790 原材料成本差异=(500000-10500)*2%=9790 原材料实际成本=(500000-10500)+9790=499290 原村料进项税额=499290*17%=84879 在建工程成本=499290+10500+84879+790=595459 借:在建工程 595459 贷:原材料 500000 材料成本差异 97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