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为文化的发展

feion1992024-07-25  1

财政部于1949年12月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的具体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物质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物质文化的影响,开始表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停滞不前。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如果过度钻研工具及技术,就会陷入“奇技淫巧”的漩涡,所以从物质工具上来说,一把算盘从发明之日起,用了几千年,仍然一直在用。各种账目、会计工具,从历史上看,都是后来被动的从外来文化中引入。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行为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行为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人际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强调搞好内部、外部“平衡”,侧重于人事关系的处理,内耗较大,这使得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好人事关系不得不牺牲会计的科学性和政治性。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导致会计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文化的影响业人员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使得他们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一味的墨守陈规缺乏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制度文化的具体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会计制度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惯例、价值观和模式。中国会计制度偏向集体主义,偏重统一的会计制度,权力距离较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着重法律管制。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累沉淀、形成了整个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中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伦理性特点。

伦理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层次,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伦理道德问题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组织的行为规则,具体表现为:德治重于法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公私分明、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但也存在过度重视道德衡量忽视了法制建设,同时在会计工作中也可能存在对领导过度讲“礼”,对同事过度讲“义”,对小团体讲究“忠诚”,而放弃了一些公信的原则。

这些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凝聚性差,分散以及内耗严重有关,这些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会计建设中充分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发扬其优点,不断的促进我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扩展资料:

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中国会计从萌芽到独立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

研究中国会计文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会计的论述和思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凝缩出中国会计文化的关键词:尚德、明法、审数、立信。

一、尚德

操守为重是会计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崇尚“义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会计行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会计人员在中华文化熏陶和长期的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法规、谦虚谨慎、客观公正等文化道德观念,对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尚德就是要让会计人员认知会计职业道德及其规范,而且是使他们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职业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明法

明纪守法是会计文化的底线。《管子》强调会计必须“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办事。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代刘晏称“至于勾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碟,不得轻出一言。”这也是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记载。

“明法”,就是要将会计法律制度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心的信念,从而达到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达到治本的目的。

因此,在规范会计行为时,不仅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增强法律保障。同时,也要切实增强依法从业的自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

三、审数

客观真实是会计文化的基石。《管子》中“明法审数”中的“审数”,就是要求各项收支的数据做到真实客观谨慎。《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己矣’。

其意思即为“孔子曾经做过管理库房的小吏,他说:‘算账计数必须要准确才行啊!’”《秦律》中云:“计勿相谬”,也是要求记录正确。可见,古代“会计”中即有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

在现代生活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财务状况,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客观真实,维护社会各方财产的安全,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四、立信

诚信公正是会计文化的生命。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潘序伦对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求具有会计专业知识,更强调“立信”二字,要求会计人员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守信立法,严禁弄虚作假等思想为现代会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对会计行业而言,客观公正是会计之本,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意识和作风,坚持准则、依法理财、客观公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会计文化精髓

改革开放后,由于对个人价值的承认,会计从业人员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逐渐被本位主义取代

从古代到农耕时期随着社会生产能力和商品水平提升和经济管理能力的加强对于逐渐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更加复杂的记录和核算功能,这便是会计的起源。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多年多历史,以历史角度看会计那可谓是十分渊源,他伴随了我国文化发展千年。会计的发展历经艰难,经历无数次改革变革,从最原始的会计含义到如今的完整,多元的会计体系,准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历史沧桑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探究他的发展历史,在现有体系下总结过去经验,吸取以往教训,探索会计的发展规律,有科学的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会计历史的探索研究还可以了解中外会计的相同和差异,更好地了解会计的本质,掌握会计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去创新,发展让其更加完善,探究古往今来他在人类历史上的深远意义和重大成就。要说起会计学科的起始时期,就可以追溯到远古文明时代之前,在中国,古巴比伦,埃及,以及印度和希腊这些文明古国都经历了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萌芽阶段即会计原始计量,记录时代。人类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的产生是怎样产生的各位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说当一出现人类的生产行为时便出现了人类的会计行为,而另外的观点则认为会计行为和会计思想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会计行为,思想与人类生产活动互相影响的产物。在我国,最早出现会计记载的文字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在西周时期就专门设有核算官赋的收支官职-司会,并对财务收支采取了“月记会计”的算法,零星算得为计,总和计算为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汉出现了“记薄”的记账方法,是用来登记会计事项和以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有官吏管理钱粮,税收和国家的支出等。当到了宋代,宋代的经济非常繁荣,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上都属于耀眼的存在,他的商品经济比起唐代更加的繁荣,国内外贸易也是十分的发达,城市经济也很是昌盛,可谓是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顶峰时期,他的生产力,对经济的核算和记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日常记录和总核算方面了,他需要更负责的会计准则,随之而来的是宋代官厅编造的“四柱清册”用来结算我朝的本期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与其结果,这一会计方法可以称为中国会计历史上的一大重要成就和转折点。到了明末清初时代,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贸和以苏杭一带的手工纺织,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等都很发达,伴随着手工业,商业,陶瓷业上出现的昌盛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也迅速发展,这个时代的会计也发展到了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会计也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当中去。赊欠财务的是“赊账”,盈利的分配叫“分账”将往来客户的欠账叫“客帐”甚至还出现了将会计用语运用在生活用语当中去,一个事项了结叫“了帐”还有“相思帐”人们已经把登记账簿看成了日常的核算事务,而且不容许出现差错,做好明白帐,随之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他将全部的账目分为四大类:各项收入记为“进”,各项支出称为“缴”,各项资产称为“存”,各项负债称为“该”。记账方法由单式记账变为复式记账进行过渡。民间的会计发展,也促进了珠算技术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niukebaodian.com/kuaiji/57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