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5大类,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反映单位运行情况的会计等式为“收入-费用=本期盈余”,本期盈余经分配后最终转入净资产。
扩展资料:
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一般认为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
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算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2018年政府会计调整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机关核算、监督各级总预算执行的会计。
分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包括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等若干级。
财政总预算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行政机关,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支、办理国家预算和决算、组织会计核算,是各级政府财政的总会计。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均设在本级政府财政管理机构内,执行对本级政府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统一核算、全面监督预算管理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级政府行政区域内下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编制汇总会计报表,反映一级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
所以总会计是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总会计。
我国政府预算按照“统一领导,分组管理”的原则,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扩展资料
1、财政总预算会计重点反映政府预算管理信息,无论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收入还是财政预算支出,都广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宏观性和公共性的特征。
2、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入、支出核算为主,一般不要求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
3、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
4、核算体系单一,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资产、 负债、收入和支出都具有货币性的特征。不核算政府的实物资产,政府的实物资产等由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没有现金收付和材料、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核算业务。一切活动都通过转账进行,不发生现金收付业务,也不直接使用资金购买财产、物资,所以,不需设置“固定资产”、“库存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总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地讲,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学术上讲,预算会计是以会计学原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会计,同其他会计一样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2)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及各类事业、行政单位。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事业、行政单位。(3)预算会计的客体或者对象,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具体地讲,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多项财政性资金活动。行政单位会计的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及其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
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净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其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收入: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